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建築譯叢2-I:近代建築概論

建築譯叢2-I:近代建築概論
建築譯叢2-I:近代建築概論

    本書範圍起自1900年新藝術運動前後一直到1960年左右。作者以機能、造型、構造及空間之演變和相互關係,列舉全球著名之建築加以分析與評價,附圖以幫助讀者瞭解,更將各大師的代表作品予以客觀的比較,相信看過大師們傳略的學生們對此必定更感興趣。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Reyner Banham
  • 譯者: 王紀鯤
  • 編訂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出版日期: 1970/1/1
  • 總書頁: 155
  • 商品編號: K26
NT 238
NT 250
未稅: NT 238

簡介

 訂購時請留意
本書流轉速度慢,出版時間較久遠,已有明顯折舊,書緣泛黃現象

【譯序】

在臺灣關於建築史方面的中文書似乎不多,繼葉樹源老師的西洋建築史及翁金山學長的現代建築溯源之後,對近數十年來新建築作全盤介紹的中文書尤少。本書範圍起自1900年新藝術運動前後一直到1960年左右。作者貝納•班漢(Reyner Banhamd)告訴讀者應如何欣賞新建築,開宗明義闡明「新」建築的意義,其與文藝復興,哥德式等時期有何不同,以機能、造型、構造及空間之演變和相互關係,列舉全球著名之建築加以分析與評價,附圖以幫助讀者瞭解,更將各大師的代表作品予以客觀的比較,相信看過大師們傳略的學生們對此必定更感興趣。

在不讓學生看原文書時做「字典的奴隸」原則下,希望做點翻譯工作,介紹一部份參考資料,這次是初步嘗試,錯誤的地方尚祈各位不吝指正。

此譯本能順利付梓,蒙王錦堂先生的鼓勵和協助,特此致謝。

譯者 王紀餛
1972年於逢甲學院

 

【前言】

在許多國家中,近代建築成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一般人對於建築的好壞,優劣仍然無法分清,同時愛好建築者發出讚美時還會受到叱責而無所適從。

本書的主旨是讓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有線索可循;對近代建築提供扼要的說明,諸如機能、造型、構造與空間等各方面,並舉出全世界各不同風格的建築物加以解釋,希望以此能有明確的根據來判斷,進而能欣賞近代建築,就好像喜愛其他各時期的建築一樣,所不同的是近代建築能有更多的表現,有更多的方式來表達。

Reyner Banham 原著

 

【緒言】

當討論建築時,我們這一群建築愛好者總是被別人看不起,而且這種討論很快地演變成製造者與消費者間之爭執,製造者(自然是指建築師)發表了所謂超水準的作品只有其他建築師能了解,否則只好降格屈就地向大眾推銷廣告式粗淺的作品,因而受到人們惡意的批評,以及報章雜誌上的撰文抱怨近代建築之過於空洞。

但以我來說,我喜愛近代建築,一旦見到新式建築就產生莫大的喜悅;經常不計路途的遙遠去參觀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或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傑作,甚至一些不太出名的建築物。由於很少能見到關於欣賞建築的文章,因此我們應該對於正從事於改良目前可悲情況的建築師們表示敬意;我們被鼓勵對一個建築師的生活及某非建築性的活動投以奇異及驚訝的眼色;但卻不必為喬•龐第(Gio Ponti) 擺脫一種庸俗的美,或柯比意將三百餘住家擠在一所大公寓裹,或密斯凡德羅解決在烏柯特(Woodcote)凡基爾(Fangio)正面的難題……等表示喝采。

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時刻表示讚美:對專家們優秀作品,對證實的設計邏輯,對審美的瞭解,正如週報對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樂品被重寫的批評一般。但這種人類求助於其他藝術來衡量建築的事實已被盧斯欽(Ruskin)傳統的嚴肅眼光下推翻,也被司谷脫(Geoffrey Scott)門徒們的粗淺鑑賞力所沖淡。

高度的建築技術或其勇敢的嘗試應該和畢加索的亞歷山人夸德(Alexandria Quartat) 之正面和側面像一樣受大眾的眼光所熟悉及讚賞。最令人不能忘懷的是近代建築被其一般辯護者所扼殺,因為他們過份小心提防被人誤解;所以表現出來的只是死板板不可愛的標本,這樣的抱怨已經不止一次了,現在正是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彌補此缺點。如今無數新式建築,它比過去更具變化,有更多的從業者,到達其統治時代將有更大的權勢。近代建築如今是一件有趣而供人喜愛的事物,且遠較過去任何時期為甚,因近代紀念性建築更會給予一種直覺的影饗,這是以前維多利亞時代所沒有的。本書中所述的建築物都對我本人有莫大的影響,由於它們對當前運動有創新的作用,這些創新的人們和我一樣受了一種壓力,一種困惑和一種渴望。

以目前特殊的時代來討論此不朽新建築之創意技術,雖與一般哲學理論無關,但創意者之腦海中卻蘊藏著無窮的理論,包括哲學、理想、觀念、口號、標語以及社會的渴望;雖然其中有些已證實是錯誤的,但並沒有證明渴望的泉源是錯誤的,故仍有繼續探討的必要,卻並非想找出三十年代時所謂的「真理」。近代建築之理想與理論多被曲解,拋棄,顛倒,誤傳,卻仍有少數維持其當初創始時之原旨。在這種易變的情況下,最正確的途徑是要知道如何去改變,改變近代建築一直到證實它已經長大成熟,正如建築物一般,成為永垂不朽的紀念碑。

 

【內文選讀】

1 『新』的意義

「古老的近代建築究竟發生了什麼?」
      愛德華史東(Edward D. Stone)
 
我們現在所談的近代建築是已終成熟了“Modern”本書的解釋已不復為一般人平常所謂的了;假使一件事物已經成長,它不再是新的;昨天剛生的,即刻的,是時下所稱“Modern”;但在本書中只表示不是古老的而已,所謂新舊,正如聖經之新約與舊約,即紀元前與後之分。

對油畫藝術來說,一般默認新舊兩時期的分野起自1870年印象派;對建築來說,大概分自1900年新藝術時代(Art Nouveau)著重建築式樣的時期,姑不論誰認為新藝術時期是舊建築的結束,還是新建築時代開始,但無可否認這一時期是介於新舊之間;因為大部份象徵著新建築或近代建築是在式樣派興盛的短短十五年中堀起……

 

目錄

前言 緒言 1.「新」的意義 2. 機能 3. 造型 4. 構造 5. 空間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精裝
形式
出版年代80年代
外型尺寸特殊小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