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基礎教程十二課 簡、線譜版 (簡中)






《高等藝術院校民族器樂教學書系•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古琴基礎教程十二課(簡、線譜版)》分為上下篇。上篇為右手指法練習,以八種基本指法為基礎,加以撥弦數量與得聲數量為根據,將右手指法分為單弦單聲、單弦雙聲、單弦多聲、雙弦單聲、雙弦雙聲、雙弦多聲、多弦多聲。下篇為左手指法練習,分為單聲、多聲、散與實組合、音色處理與泛音說明、綜合練習。
- 庫存狀況: 缺貨
- 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 作者: 黃梅
- 系列名稱: 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
- 出版日期: 2016/1/1
- 總書頁: 223
- 商品編號: 9787103047484
- ISBN: 9787103047484
簡介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紙質品質及保存、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有相當的落差,除破損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壓痕、折痕皆為正常一般銷售之商品。
《高等藝術院校民族器樂教學書系•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古琴基礎教程十二課(簡、線譜版)》分為上下篇。上篇為右手指法練習,以八種基本指法為基礎,加以撥弦數量與得聲數量為根據,將右手指法分為單弦單聲、單弦雙聲、單弦多聲、雙弦單聲、雙弦雙聲、雙弦多聲、多弦多聲。下篇為左手指法練習,分為單聲、多聲、散與實組合、音色處理與泛音說明、綜合練習。在所有練習曲之前都配以指法的文字說明,右手指法為手形要求、彈奏要求和音色要求,左手指法為按弦位置與按弦要求。運用簡潔的語言與練習曲結合,達到訓練指法的目的。以此,向彈奏好一首琴曲邁出堅實的一步。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歷代文人雅士、民間藝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它種類繁多,積淀豐厚,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音樂長期以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模式,在民間、宮廷、宗教和文人群體中傳承。進入20世紀后,整個中國社會進行變革,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尤其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已經成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載體。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族音樂教學建設,要落實在課程上。在它的背后,需要一整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尤其是系統的教材來支撐,并且通過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在高校乃至更廣的范圍內推廣。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民族音樂教學與科研的高等音樂學府,肩負著振興民族音樂、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歷史責任。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編纂了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等方面的研究、創作成果和教材,向學界陸續推出。例如,作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樂教材部分,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副教授們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和心得積累,通過廣泛調研、協同攻關完成。與以往的民族器樂教材相比,這些教材更加注重規范化和系統性。民族器樂的演奏需要嫻熟、嚴謹的技術訓練作為支撐,書中收入的樂曲主要為練習曲或技術訓練作品,可以集中解決民族器樂演奏中的技巧訓練問題。無論是笛子、嗩吶、三弦,還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教材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能夠基本解決該專業樂器的主要技術問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完善民族器樂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
另外,強調原創性也是該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書中所使用的實例大部分由作者創作。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多為叢書作者常年教學、演奏心血的結晶,有著很高的學術性和實用價值。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場所,在全國音樂藝術教育領域起著引領作用。我們希望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能夠為高校民族音樂的傳承、教學、傳播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夠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立貢獻出一份力量。
目錄
上篇 右手練習
第一課 單弦單聲
第二課 單弦雙聲
第三課 單弦多聲
第四課 雙弦單聲
第五課 雙弦雙聲
第六課 雙弦多聲
第七課 多弦多聲
下篇 左手練習
第八課 單聲
第九課 多聲
第十課 散、實組合
第十一課 音色處理與泛音練習
第十二課 綜合練習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規格
| 書籍資訊 | |
| 記譜法 | 五線譜+簡譜 |
| 原文語言 | 簡體中文 |
| 樂器 | 古琴 |
| 裝訂 | 平裝 |
| 形式 | 譜 |
| 外型尺寸 | 約A4尺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