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鋼琴演奏名家

鋼琴演奏名家
鋼琴演奏名家
    内容以當代鋼琴大師生平與藝術為主,代表唱片為輔,所以我把這個專欄稱為「名家名碟」。在這個 專欄裡,沛仁習慣先交待清楚鋼琴家背景和來時路,知道鋼琴家的身世,是非常有趣而令人興味盎然的;其次是演奏風格的剖析,是比較費心思的工作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全音樂譜出版社
  • 作者: 楊沛仁
  • 總書頁: 407
  • 商品編號: B72
  • ISBN: 9789578371491
NT 399
NT 420
未稅: NT 399

簡介

摘錄楊忠衡【推薦序】 鍵盤的湧動

沛仁在美國主修鋼琴演奏,自然對鋼琴家的種種特別瞭解而關切。1990年我任職「音響論壇」雜誌的時候,當時還在美國的她開始為我們寫稿,内容以當代鋼琴大師生平與藝術為主,代表唱片為輔,所以我把這個專欄稱為「名家名碟」。在這個 專欄裡,沛仁習慣先交待清楚鋼琴家背景和來時路,知道鋼琴家的身世,是非常有趣而令人興味盎然的;其次是演奏風格的剖析,這部份沛仁的著力特別多,也是比較費心思的工作。大鋼琴家的塑像在沛仁孜孜不倦的耕耘下,一幅幅的完成,數年内不曾中斷。因為這個緣份,「名家名碟」跟著我從「音響論壇」轉到 「愛樂人」,再轉到「音樂生活」,最後轉到「音樂時代」,其間五、六個年頭,當代最重要的鋼琴家大致都粉墨登場了一輪,久而久之,和這個專欄也有了感情,好像成了雜誌裡的一份子,後來沛仁決定停筆時,我們還為此感傷了一陣子。

無論如何,這本書終於問世是件令人無比欣慰的事,《鋼琴演奏名家》不論在個別鋼琴家生平的詳細度、風格與技巧的剖析上,都比其他書本更進一層。當然,由於順應潮流,每篇鋼琴家小傳都希望附上唱片評介,使人選多少偏向青壯派的鋼琴家,少有錄音傳世的前朝大師也就從缺了,不過來日方長,説不定沛仁日後還會再續「老鋼琴家列傳」哩。這本書中她對顧爾德、吉列爾斯、李希特、波里尼……這些性格巨星的評介,尤其是風趣詳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此衷心期望這本鋼琴家綜覽書,能帶給 更多愛樂者與鋼琴音樂之間,美好的第一次接觸,並祝沛仁曰後佳作連連。

 

【序】

和衆之美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長陳澄雄

音樂藝術的領域中,「知音」彷彿是與生俱來的感應,而「共鳴」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藝術若少了回響的聲音,便祇是殘缺的「藝」或「術」,其渾然一體精神,係存在於和諧互動、情境交融的光與熱之中。

標榜藝術,則仰之彌高,失之和寡;透徹藝術,則即之也温,廣結善緣。音樂文化之理念,即如是。

當社會商業取向侵入了人文特質,便形成「物化」認同。浮華的包裝危及藝術本質,取寵之餘更誤導了循聲而來的朝聖者, 錯識殿堂,在在混淆著藝術價值判斷,矇昧著藝術真諦的闡明,此誠堪憂者!

然則,有識之士在力挽狂瀾之際,猶須誠謹省視藝術形貌之回歸與重塑。入世而不流俗,超然而不離群,乃是藝術形而上之情操。換言之,落實於生活、群衆、基層,啓迪美善真質之甦萌,是為藝術工作者之天職。

欣見賢棣沛仁勤於筆耕,成果豐碩。織理有致,落筆雋永之撰述,親和入門,系統引導,不祇為藝術與群衆、專業領域與大體環境之橋樑,樂教持念與實踐精神,誠然可貴。

亟盼更上層樓。


【目錄】


阿格麗希 ( Martha Argeich )
1965年的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的比賽現場,幾乎就是阿格麗希的獨角秀。唱片公司早在比賽以前,就看準她是這次比賽的首獎得主,乾脆把比賽期間由她所演奏的曲目全數都錄製成錄音,待比賽一結束,立刻對外發行實況。而阿格麗希在這次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中得獎時,年僅廿四歲,原來就已經在演奏舞台上氣勢迫人的她,再經過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的洗禮之後,身價更是水漲船高。

阿勞 ( Claudio Arrau )
1919年,阿勞眼睜睜看到自己的演奏已經不再發光發熱,他失去了觀衆的熱切掌聲,失去了克勞斯,生活全部變了樣,可悲的是自己卻一籌莫展,而他原來讓大家刮目相看的音樂神童身份,也在此時隨著戰火的蔓延焦燒,消逝在時光隧道之中。在這個時候,唯一可以幫他掙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前往求助心理醫師的治療。

阿胥肯納吉 ( Vladimir Ashkenazy )
1963年4月,阿胥肯納吉一家人在英國,出其不意地對外宣佈他們將長久留在英國住下。阿胥肯納吉在發佈這個消息的記者會中,態度始終十分的保留,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因政治困境而「投奔自由」。他一再地解釋此舉絶非因為反對蘇俄共産政權,更是毫無任何政治思想,甚至,他還感謝俄國提供他很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巴倫波因 ( Daniel Barenboim )
封指揮工作極其執著的巴倫波因,從來不曾打算一輩子只在鋼琴演奏上發展所長。當他最初在指揮舞台上起步之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的鋼琴演奏才華,要比指揮工夫高明上好幾倍,而對這個看法唯一表示意見的,就是巴倫波因本人。

布雷 ( Jorge Bolet )
布雷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在音樂界被看重。樂界一致認為他的演奏,具有浪漫派壯麗風格的傳統,在他六十多歲舉行的每一場演奏會中,到處是人們為他打抱不平的聲音:布雷早該在二 、三十年前就在音樂界飛黃騰達,何以到了年屆耳順之後,才得以在舞台上得到讚嘆和喝釆?

布蘭德爾 ( Alfred Brendel )
布蘭德爾在音樂界中的地位少有人能出其右,幾乎只要是由他演出的每一場音樂會,都會有著名的音樂家們到場欣賞,他的演奏被認為蕴含非比尋常的智慧。而在演出一萆樂曲前,他不但研究樂曲本身,並且還研讀藝術、文學以及任何和作品相關的資料,藉以對音樂有深度了解,他並表示他沒有興趣彈奏他跫得沒有太多音樂價值的作品。樂界給他的封號有「大師中的大師」、「智慧型演奏家」等。

契卡斯基 ( Shura Cherkassky )
在契卡斯基五十多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過世,從此以後,他一個人獨自住在倫敦,而一直到他八十五歲去世以前,他都一個人住在一間附有家具設備的出租旅館裡面,身無長物,甚至,連傳達他個人藝術、陪伴他渡過半生的那部鋼琴,也是向史坦威公司長期租來的。這樣幾乎不曾擁有任何財物的生活,從來不使契卡斯基煩心,他其實根本從來沒有考慮要改變些什麼。

克萊邦 ( Van Cliburn )
克萊邦在柴可夫斯基大赛中獲勝的成果,早已超越了音樂的範圍。他的一雙手除了為美國在音樂文化的發展上注射了一劑强心劑,他的得獎尚不只意味美國在藝術上的勝利,其中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摻雜其中。因為在彼時的一九五、六〇年代,俄國和美國兩個强權國家長期處於冷戰,克萊邦的勝利,等於是美國暗中賞了俄國一個五爪蘋果般痛快。

紀雪金 ( Walter Giesein )
1949年,美國的猶太人組織以及同情猶太人的各式圑體,在得知一度擁護納粹的紀雪金即將赴美演出的消息後,立刻展開一連串激烈的抗爭行動,要求美國當局應該重新調査他在戰爭期間的紀錄,因此紀雪金在尚未入關美國以前,就被有關當局拘捕、扣留並限制行動。後來,他只有取消音樂會,黯然返回歐陸。

吉列爾斯 ( Emil Gilels )
俄國政府對吉列爾斯的行動異常寬大,他可以自由在西方國家進行演奏活動,特別以往返蘇俄、美國兩地的次數最為頻繁,然而,吉列雨斯並沒有像其他藝術家一樣,被自由的空氣所吸引。他以一種近乎封自由免疫的姿態,毫不動搖地往返在共産主義、資本主義兩個相對的空間裡。似乎對他來説,只有平凡的俄國土地'才能夠提供他專心練琴的環境。

顧爾德 ( Glenn Gould )
只要興趣一來,顧爾德便撥電話給少數幾個有耐性應付他談話的朋友,而且,他根本不管打電話給别人的時間合不合適(通常他最喜歡的是半夜),另外,他講電話只需要聽衆,完全不需要回應。在電話的這邊,他一直滔滔不絶,即使是對方早已睡倒在椅子底下,他仍然可以繼續他的主題兩、三小時不停。朋友們都視到他家造訪為畏途,只要踏進他的家裡一坐,沒有讓他説個十六小時話,他是不會盡興的。

霍洛維茲 ( Vladimir Horowitz )
有人傳言霍洛維茲是同一輩演奏家裡收入最高的一位,也是音樂家中脾氣最大的一個。他的音樂會通常只在星期天的下午四點舉行,演奏場地必需是能容納得下一千八百人以上的音樂廳才行,另外,他只願意彈他自己的史坦威鋼琴。除此之外,如果好不容易盼到他願意演奏協奏曲(他鮮少演奏協奏曲,因為他覺得指揮、樂圑常會礙著他),合作的指揮和樂團人選都要由他親自選擇。

霍佐斯基 ( Mieczyslaw Horszowski )
霍佐斯基的一生呈現前後呼應的有趣現象。年幼時期,他是一位衆相爭捧的「鋼琴神童」;中壯年時期,他淡出獨奏舞台;到了皓首蒼顔的八十歲以後,他卻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力,重拾演奏家的角色,在樂壇成為一位超越年齡、體力等現實條件限制的實力派戰將。這般對音樂的戀慕持續了一生,教人深感佩服。

紀辛 ( Evgeny Kissin )
傑出的音樂家都有不尋常的記憶力,但是很少有能在只聽過曲子一次,就把腦子裡的記憶轉成手指動作這樣駭人的本事。李斯特可以這麼辦到,另外還有霍夫曼 ( Josef Hofmann )也可以,……但是他們,就像紀辛一樣,都是精英中的特例。在紀辛的巡迴演出中,他完全沒有把樂譜帶在身邊,曲子早已全部印在他的腦袋和手指上。

拉蘿佳 ( Alicia De Larrocha )
拉蘿佳一直都沒有認真的想過,有一天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演奏家,因為她學音樂完全是為了自己對音樂的一股熱情。音樂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至於是不是能成為一位世界級的演奏家,她從來就不在意。

米開蘭傑里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任何人都很難接觸到米開蔺傑里,因為他是一位幾近偏激地重視個人隱私的演奏家。他的住家拒絶安裝電話,他從來不回覆別人的信件,這使得任何人想要和他私下保持連絡,都根本不可能。而由於他一身絶佳的體力以及廣泛的3趣,他的生活便在音樂、赛車、滑雪、以及登山等,既多采多姿又驚險亢奮^活動中過得渾然忘我。

普萊亞 ( Murry Perahia )
鋼琴大師霍洛維茲在世時曾説:「唯有能不斷思考的鋼琴家,才有成為成功演奏家的一天。」成功音樂家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具備斟酌省思、不斷修正的能力,而普萊亞就是一位擁有卓越思考能力的鋼琴家。在他的學習過程中,他一直細心體認著自己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和啓發。

波哥雷利奇 ( Ivo Pogorelich )
波哥雷利奇一向驕傲孤僻的作風,在演奏家裡幾成一絕,這使他常常成為音樂界和新聞界注意的目標。而儘管很多人都在他的音樂會中,破口指責其台風有「態度上的問題」,但是,幾乎沒有人不會在音樂會之後,覺得一切值回票價的。於是,不管波哥雷利奇如何高傲得令人討厭,他的演奏會經常都是票房的大滿貫。

波里尼 ( Maurizio Pollini )
波里尼有著明確的自我意識,他是一個冷靜、智慧型的演奏家,而他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也反映了他沈著、冷靜的一面。他精於需要細密思考、圓熟各方策略的棋藝,具有相當於職業棋手的水準;另外,他對於危險度極高,考驗與賽者心智、體能的賽車活動,更是膽大心細、愛不釋手,並擁有職業賽車手的參賽資格。

李希特 ( Sviatoslav Richter )
據説,李希特手上隨時都有五十幾套的鋼琴曲目,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馬上上台即席演出,而且,他所擅長的曲目範圍,大概沒有任何一位鋼琴家能夠與之相提並論。他曾經在柏林一地舉行了一季廿場獨奏會,廿場的曲目完全不同!驚人的演奏能力讓愛樂者為之膛目結舌,如此的壯舉真可謂是同一代鋼琴家裡面,最富冒險精神的一位了 。

魯賓斯坦 ( Arthur Rubinstein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魯賓斯坦眼見納粹赘對猶太人殘酷的滅種行動,在1933年發下重誓,從此將不再踏入德國國土一步。他一直保持著這個誓言,終生不悔。因此,他戰後雖然願意為德國樂迷們舉行一場音樂會,但演出的場地卻是在荷蘭壩地的一個邊界城巿。對於戰火之下慘絶人袞的悲情和苦難,魯賓斯坦銘記在心頭。

席夫 ( Andras Schiff )
席夫不斷藉由演奏曲目套組的音樂會系列,讓音樂界和愛樂者對他的演奏實力刮目相看。1984年,他演出了「莫札特廿七首鋼琴協奏曲」全集,同一年,他又演出了 「巴赫鍵盤作品全集」系列。四年以後,他再演奏了莫札特全部廿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套組音樂會系列,每一次都有優秀而一致的演出水準,在樂界引發了不小的震撼。

塞爾金 ( Rudolf Serkin )
認真致力於教職的塞爾金,對於演奏技巧的訓練有一套非常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技巧從來不會有足夠的時刻,雖然優秀的技巧,不一定能夠造就優秀的鋼琴家,但是,唯有好技巧的幫助,一位音樂感優秀的演奏者才能昇華到技巧之上,如魚得水悠游在音樂之中。

瓦茲 ( Andre Watts )
專注練琴以及缺少和同齢朋友相處的生活,造成瓦茲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障礙。特別是在中學的期間,他成為一個令訓導處頭痛的問題學生,腦子裡經常有各種鬼靈精怪的點子,無惡不作、無怪不止。學校對他苦無對策,這也使得他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先後被兩所天主教學校退學,一共換了三所學校,才飄搖坎坷地完成了他的中學教育。

懷森博格 ( Alexis Weissenberg )
演奏生涯好幾年間毫無進展的情形,磨盡了懷森博格力爭上游的熱切寄望,他發現自己的演奏家春秋大夢未竟,成為一部呆板的演奏機器,是經紀公司行銷政策下的一具行屍走肉。這樣長時間不見起色的演奏家生活,終於讓他看透了原來所期待的演奏大業,只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 。

齊瑪曼 ( Krystian Zimerman )
齊瑪曼認為錄音過程缺少觀衆,極不自然,因為觀衆是演奏活動的一部分:「通常自己是第一個聽到自己演出的人,這只是開始的部份而已,等到真正走上台彈給很多人聽,那才是最重要的部份。對我來説,那種音樂廳内的氣氛,就像犯毒瘾的人沈迷在迷幻藥裡一樣。」他是一位渴望有觀衆存在的演奏家,甚至,有時候他還會覺得在後台等待的壓力,是一種非常愉快的經驗。

【內文選讀】

 馬莎﹒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b.1941)
阿格麗希什麼都有:天才、名氣、財富、美貌......。對於音樂這一行她不至於太渺視,但是卻顯得不屑,她想退出時就大方退出。-g. Siepmann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適用對象進階
裝訂平裝
形式
出版年代9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
標籤: 鋼琴音樂 , 鋼琴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