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建築譯叢V:城鎮與建築

    70年代以翻譯發行的建築叢書,挑選了個世界知名的、建築文藝豐富的城市(北京、羅馬、巴黎、哥本哈根、丹麥、巴黎...,深度介紹城市的格區規劃、民情文化及建築特色,應用大量的手繪平面圖、透視圖、街景圖,現在讀起來,仿佛將這些城市定格在那個時代,...

  • 庫存狀況: 缺貨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S. E. Rasmussen
  • 譯者: 宋伯欽
  • 編訂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總書頁: 205
  • 商品編號: K20
NT 171
NT 180
未稅: NT 171

簡介

【簡介】

今日旅客在匆忙的旅行中,發現了兩重意義。在城市裏果然可以獲識許多人仕,卻沒有景色可看。另一方面,太把重心放在單獨的地面標識上,卻把整個城市弄得意像不明了。

本書內大多數鄉鎮計劃圖,均採用1:20,000比例,使讀者易得一種比較觀念。名勝場所則採用1:2,000比例,使能看得清楚些。所有建築物均有三種圖樣:第一種是正面圖;第二種仍是正面圖,不過把正墻除去,可以看到內室;第三種是從上向下看的透視圖,好像把屋頂除去似的。其效果可使人覺得真實感。這些房間、這些住宅、或是這些鄉鎮、確實有人住在那裏,而不是一張藍圖。

不管拉斯穆生先生研究了些什麼城市,北平、羅馬、倫敦、巴黎和哥本哈根,他都視為一個整體。雖然當時興建各該城的當事人,卻各具特殊生活背景的。他也採用了亨利•亞當(Henry Adams)和路易面•孟福特(Lewis Mumford)想像豐富的卓見。

麻省工程學院出版部 謹識
(The M.I.T. Press)

 

【自序】

在街上偶而看見一幢奇特的房屋,會感到好奇;但對於整個一條街卻一點印象都沒有。同樣地,一個有趣的特點卻很容易發現,但不容易把整個事情弄清楚,雖然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這些有趣的特點,大多數人看來是很普通,可是用文字描寫成了文章,讀者卻又感到興趣無窮,所以有許多書籍專門介紹歷史上的式樣,或是介紹各時代的特色,或是從那些瑣碎,似是而非的特徵上去推敲它們的來龍去脈。有一天,當一些可愛的物品被鑑定是屬於文化歷史上重大事變時代的產品,就像一位古物蒐集家感到這是一件十分興奮的事。這樣就會引起真正的熱烈愛好,好像集郵者對郵票的孔眼和錯印,具有極大趣味。

要想獲得鑑定和分析建築物的能力,旅行頗有俾益。凡旅行指南裡說明那些博物館一定要去觀賞的,那博物館裡每一件收藏物品都是絕妙珍品。旅行指南也列舉了全部建築名單,建議觀光者去觀賞。這類指南書籍是專為觀光客編輯的,一位觀光客到了陌生的地方,總要按照指南所表明三顆星的勝蹟去遊覽一番。可是大城市裡除了博物館貯藏著大量藝術品外,其他也沒有值得可以留連的地方。

德國和日本出版了幾冊很好的導遊書籍,介紹北平每一座宮殿和寺廟的情形,但是對於北平城本身卻沒有特別介紹。其實北平是世界上諸大偉蹟之一,該城是對稱的,是一座獨特、不朽的都城,顯示當時極高度的文化。這要我們親身體會才能知道,還有那具有九邊城墻的派爾瑪紐外(Palma Nuova),完全是按幾何圖形監造而成,精緻得如同冰雪的結晶,意藉裴狄夠(Baldeker)曾著書介紹這一座防守城市。

本書目的是要把各城市,凡具有代表型的,作一介紹。獨立的紀念場,紀念堂則予個別介紹。每一個城市採用不同的介紹方式,每一章有一個主題,蓋世上沒有兩個城市的設計是互相雷同的。設計一個城市,通常只要把緊要的幾條主線畫在圖上,再定出次要的計劃,然後辦理各項細節,諸如紀念堂、普通住宅及街道等。另一種情形,先決定紀念性廣場及其四周建築物的形式, 然後以該場為中心,第次把有關的部份一一列入。有時候,城市具有某種特點得賴以生存,有時候卻另有其奇特的價值,須要細細查考,方能知曉。為了易使獲得清晰的印象,作者把大部份的都市平面圖,按1:20,000比例從新繪製,這樣容易比較中世紀的市鎮和古希臘及古羅馬城市的面積和其他有關要素,即今日所謂道路網等要素。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書,把現代都市的各方面重點細細寫出來,和早期的市鎮作一比較,實因現代都市範圍太大,所包含的事千端萬緒,以致無從下筆了。就拿巴黎來說,其範圍過廣,只好把比例尺縮小一半,後來再縮為五分之一,這樣才能保持一個基本的比較觀念。

許多名勝地方採用1:2,000的比例尺度,才可把古希臘市場、羅馬國會或哥本哈根的愛瑪林堡方場(Amalienborg Place),作一直接比較。

建築的目的是建造房屋供人居住,雖然建築物的正面是佔重要的地位,可是本書中所涉及的建築物,不僅是描寫其外表,還要弄明白當時室內與室外的關係,房屋建造時的人民生活狀況及當時的建築技術水準,才能了解當時室外裝飾,何以要如此講究了。要把這些事情詳細說明而使人獲得一個印象是很艱難。從技術觀點而言,要造房屋必須先把平面圖、正面及橫剖面圖都準備妥當。如果這是一幢講究的建築物,那末這些事情都要調和一致,對建築師來講是很容易明白,可是涉及抽想方面的,卻也不易使人心領神悟。從照片上看來,看到的往往是富麗的外表,卻沒有一張室內或室外的照片或圖樣,可拿來說明各房間相互的關係,和該整幢大樓的關連,使人獲得瞭解。因此,本書採用另一種敘述的方法,即要把介紹的房屋,或是它的透視圖,印在每一頁的上端,並加以說明,好像這幢房屋就豎立在觀眾的面前。其下端或相當地位,就是該屋的自我介紹,就像洋娃娃的紙屋,把正面的墻壁除掉,可以見到室內房間的情形。這樣,我們得見隱藏在外墻後的天地。再下面,我們將提供一些較剖視圖更進一步的圖片,譬如把上一層的樓板除去,俯視底層,我們得見這些主要房間佈置的情形,把確實的建築物放在那裡,可以仔細看個明白,似乎沒有比這方法來得更完美的了。用這方式可以使人記得清楚,連小孩子都感覺有趣,他們喜歡探究「裡面到底有些什麼」,也好像藉圖環室走一圈似的。作者還想把大量的資料納入有限的空間裡去,所以這個方式正合作者的本意,一頁濃縮的資料,如果用敘述體裁寫出來,要寫許多頁才能寫得清楚,可是用這種方式來解釋,得用較貴的成本來製圖,假使哥本哈根的新卡斯褒基金會(New Carlsberg Foundation of Copenhagen)沒有替丹麥版付出巨額的製圖及製版費用,那末這本書恐怕也不能如願以償了。

按照比例尺所繪出的建築圖,不能使人具有一個整體的建築觀念,本書丹麥版於1945年編印時,擬用較佳紙張來複製精密的圖表而不可得,後來只好採用鋼筆畫、鉛筆畫作為插圖,用這種線晝來製版,印在質地較差的紙上也無關係。因此,凡按比例尺繪製的插圖,均用彫版或木刻來複製,粗線條的草圖或略圖也採用這個方法,不過這些圖樣與原圖比較下,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盼望讀者能把它們視作有趣的珍聞來欣賞——同時在傍註裡,寫上些作者旅行時回憶所及的觀感,或是幾句短潔的插話,作者特地註在旁邊,冀吐心靈上的感觸與讀者共鳴。

好的圖片都能印出來,果然是美不勝收,可是太佔篇幅,前文已經提及。本書旨在把有關城市與建築物濃縮成卷,而不在誇張使成巨著,故將有關部門在寥寥數章內,把城市設計及建築方面,予以介紹而不依照歷史年代來敘述。這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作者希望本書能帶給熱心建築業者一種新的觀念,好像去觀光旅行能發現那些完全新的知識,或在名勝古蹟裡得到些新的啟示。

本書英譯本與丹麥原文本略有出入,本書酌增資料,有些章篇減短了,有些增多了,但並不違背本書宗旨。荷文版是新近發行的,感謝威特脫夫人(Mrs. Eve enson)把它譯成英文,為了要保持本書特色,頗費心力。並感謝福羅拉(Flora)和史蒂文遜 (Gordon Stephenson)寶貴的意見。承他們讀初稿和校對。製版者與印刷商在技術方面的熱心合作,使本書印刷精美,尤使作者深感快慰。

拉斯穆生(Steen Eiler Rasmussen)謹識

目錄

簡介 自序 廟宇化了的都城 殖民時代的城巿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 奇妙的透視圖 羅馬,永恆之城 劍客時代的巴黎 別墅 荷蘭人的貢獻 哥本哈根的沙洛屯堡 雙城記 丹麥的插曲 新古典派 城郊 巴黎林蔭道 土地與投機 機能主義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精裝
形式
出版年代7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