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賴特與凡德羅

賴特與凡德羅
賴特與凡德羅

     建築譯叢Ⅹ
    凡德羅、賴特、柯比意為現代建築圈的三位大師,他們以革命性觀念的工藝技術運用,如對空間的新定義、機能上的分節、材料與表現真實、骨架與皮膜之劃分等等,才使近代建築有了現下的局面。與其說這是一部針對凡德羅與賴特的評傳,倒不如說是一部超乎評傳價值以上的「建築運動史」。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作者: Peter Blake
  • 譯者: 張春旺
  • 編訂者: 王錦堂
  • 系列名稱: 建築譯叢
  • 出版日期: 1970/1/1
  • 總書頁: 250
  • 商品編號: K25
NT 238
NT 250
未稅: NT 238

簡介

【譯序】

彼得•布拉克(Peter Blake)原來寫了三本建築家評傳,即柯比意、凡德羅、賴特三人,後來這三本單行本出了一本合訂本,而稱為“The Master Builders”。

本書祗選了其中的二人,即凡德羅與賴特,因為在前漢寶德先生曾編譯了一本柯比意,譯者認為前已有對柯作了介紹,又何必再作重複工作,所以就祗選了後二人。

很明顯地,由於一些革命性的觀念的工藝技術的運用,才使近代建築有了現下的局面,這些成就不能不歸功於他們三人所倡導的一些觀念,如對空間的新認識、新定義、建築的有機性,空間機能上的分節(articulation)材料與表現真實(honesty),清晰(clarity),規律(dicipline),骨架與皮膜之劃分,普遍通用空間(universal space, generalspace)之效用等等。

布拉克就他們三人的「評傳」與其說是評傳倒不如說是「建築運動史」為適宜,是一部超乎評傳價值以上的著作,也是有史以來少見的精闢之作。

布拉克所作評論,有現代評論家的精神,他所撰寫的文章並無何詭辯或驚人之處,但是完全建立在豐富的資料與穩固的定見上,一無浮誇炫耀之勢。根據布拉克的直觀,他認為支配未來建築的是「都市」,有三個條件:即「政治條件」、「社會條件」與「工程技術條件」。這些條件是都市的,也就是建築的根本條件。他所評介的三位建築家的作品是界定現代立場的規準,這也就是布拉克評論價值之所在。他所提示的三個條件是我們建築所面對的解決問題的基本中心。

彼得•布拉克1920年9月20日生於德國,在英國及美國受教育,最初在倫敦大學攻數學,在倫敦 Regent Street 工業學校習建築,後到賓大,後又轉入紐約市布魯克林之普萊特學院(Pratt Institute)修習建築課程,於1949年得建築學士學位。其間,除第二次世界大戰,曾參軍服役外,在學生時代一直作建築設計師或繪圖員之工作。1948年布拉克任紐約近代美術館之建築與工業設計部門主管。1950年以後主編「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於1956年編集名建築師馬賽爾、布魯爾之著作「陽光與陰影」(Sun and Shadow)。布拉克曾前後不斷的在雜誌上,或建築刊物上的建築欄中撰寫文章,並曾在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之建築系擔任客座教授。1955年在紐約州取得執照,開業設立建築師事務所。其間曾作過很多設計,諸如1959年夏天在莫斯科所舉開的美國博覽會,其一部份係由布拉克事務所所設計。布拉克現在是美國建築學會(AIA)的會員,在建築史學家學會之名錄上亦列有名字。

譯者曾與主編人王錦堂先生在麥基爾大學研究院中前後同學,對他對建築的看法與了解與對他的意向與毅力感佩不巳。今蒙王先生交下布拉克的建築家評傳囑作翻譯,深感慌恐,因為譯者自認才學疏淺,恐無力達成這艱鉅工作,但屢經王先生督促,最後也祗好以學習的心情來嘗試了 。譯稿草成後,蒙王先生校閱,並與日譯本核對,指出—些錯誤之處,譯者對王先生工作之認真至為佩服,特附筆致敬。最後,也得感謝內子能全力來料理家務,讓譯者有平靜的心情來完成這份工作。

如本書能對國內建築界有所貢獻,譯者所花的辛勞也就有所補償了 。

譯者 1975年4月
於加拿大蒙特律城

 

【前言】

本書係為敘論現代建築圈中三位大師的專書中的第三本。第一本是討論法國建築師柯比意;第二本係論述德裔美籍的凡德羅;現在這一本則係關於美國建築師富蘭克•羅伊德•賴特。

賴特逝世於1959年,幾乎活到90歲;然而他有生之年的大部份時間,都與他所處的時代扞格不入:當他在19世紀最後的十年中在芝加哥及其附近開始執業時,他已經太過於前進了 。雖然在1910年左右, 他的住居建築作品已或多或少的為人接受了,而歐洲的前進份子開始把賴為那稀奇古怪的新藝術細部弄得看來像極端的維多利亞形式,卻不過是另一個十年左右的事情。在1930年代的後期中有一段短短的時間,賴特忽然接納,而且很顯明的創作了「現代」的建築物;但是即使這些作品,在表面上看來,似乎都常常使人困擾──流線形得像一部克勒斯勒(Chrysler)「流線型」轎車,而不是稜角的,純粹像在歐洲所推展的那種構成派作品。

當賴特去世時,他最後的作品,與當時先驅們想要獲致的目標完全不能調和:他設計的各種形態和細部,當然又是新藝術的;他的構成是反都市(在都市文明中)的;他一心一意的著眼於濃郁和艷麗的形態(是新非人性者驟然變為建築先驅的前鋒者的年月)。一言以蔽之,賴特是「方正」人。

儘管如此,賴特之為他那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是不錯的。這倒不是因為他易於為人所模仿,像凡德羅那樣;事實上,賴特是以往和以後都無法模仿的,滿天下他有許多抑鬱不得志的門生,與賴特這天才人物之接近,一如烏爾華斯(Woolworth)的項圈之像卡忒爾(Cartier)的項圈一樣,顯得光彩奪目。

而且,要瞭解賴特作品的種種提示,並將他的表現法轉變為自己的表現法,以往和現在都是可能的──祗要想轉變的人有他自己的正確途徑。賴特在其早期的住宅設計中所發展出來的空間觀念,直至凡德羅把這些觀念轉變為他個人的表現法之時,從未有人成功地採用過。賴特所表達的結構觀念,一旦由勤苦的門生們所模仿,即會顯得虛假;但是,一旦到了偉大的工程師之手,如康迪拉(Candela)或納威(Nervi)等人,此等觀念即成為新穎而明快的形態。

因此,賴特的作品乃屬建築上偉大寶藏之一──重大資源之一。其中大部份可能仍然未被揭發,有待以後長年累月的探索,因為必須要有與渠同等才具的藝術家,才能闡明賴特的作品;但是,經由其他藝術家的闡釋,大部份已轉變成為現代建築了。本書乃為促進此項工作的一種嘗試。

賴特一生相當坎坷。他的哲學基礎淵源於美國鄉村,他來到世間正好看到他的國家轉變為一個都市國家,他的哲學乃有不適應之處。算起來,他是一位急進人物,但在他有生之日他看到了自己的急進主義在國外發展得更為急進―由於席捲整個建築世界,反使他變為過了時的老古董了。他鼓吹過生活方式以及建築的改進,所看到的那些能瞭解他的,唯有詩人而已―就是這些人也祗是少數幾個,至於能感激對賴特之恩情者,就更少之又少了。

這一切都是實情;然而,到頭來如果他發現他被承認和被接納的話,賴特的一生可能會更為悲慘。事實如此,他去世之時之與20世紀不相和協,正如他與世紀之不相調和一樣;無論如何,他去世了,為所有遵奉者留下一項挑戰,也為將來的詩人留下一些遺產。

 

【內文選讀】

富蘭克•羅伊德•賴特十分可能是最不道地的美國人了。這倒不是說他有紅印地安人血統(他實在沒有),或是說他的祖先是從五月花號來的(他的祖先也不是的)。而是表示賴特最不足以代表美國在世界上曾一度據以傲世的一切事物,「美國」當年與其說是一片定居的樂土 ,倒不如說是代表急進的概念;象徵每一個人都具有絕對而且不受拘束的自由,所受治理儘可能減少,沒有階級之分,封於冒險進取具有實質相等且不受限制的機會,沒有一切成見(除了對於新的和大膽的事物得以贊成支持的成見以外),沒有種種形式,最後更是象徵著散居各地的許多個體的個人所集成的一個社會,而不是群居於各大都市的各集團所形成的一個社會。

當賴特出生時的19世紀60年代,在某些方面來說,美國仍然是那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出版他「草葉」(Leaves of Grass)的第一版,才不過是先此12年而已;惠特曼雖然認為曾經使西歐為之衰竭的一切事物,同樣地正導引美國人在思想方面沉陷於墮毀之境,而惠特•索洛(Thoreau),與愛默生 (Emerson)等人之存在,乃證明個人社會之無政府夢想,仍繼續的基本力量。

欲瞭解賴特在美國歷史上所佔地位,必須牢記的是,當賴特出生時,愛默生•朗菲羅 (Longfellow),梅爾威爾(Melville)與惠特曼……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精裝
形式
出版年代8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