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分類館別
Your Cart

建築應用物理學

建築應用物理學
建築應用物理學
    建築物理學乃處理建築中所遭遇之熱、通風、換氣、光、聲音等之物理問題;而建築設備學者則以機電設備以輔助處理上述問題,同時藉物理學的基礎使設備產生較佳的效率。為便於讀者或執業建築師們之研究與應用,對前述各問題自基本的物理分析及定律開始,並根據數學的解析做廣範圍的敘述,同時對方法及演算亦予附列,俾使應用及解答更為明瞭。
  •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 出版社: 臺隆書店
  • 編訂者: 王錦堂
  • 總書頁: 706
  • 商品編號: K35
NT 285
NT 300
未稅: NT 285

簡介

【序】

本書所涉及之問題乃建築設計基礎之一部,亦為建築科學(Building Science)之一部,其中包括應用物理學及衛生學等。有者稱本範疇之科學為建築衛生學,有者稱為室內環境衛生學,有者則稱為室內環境學。歐美則稱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或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或 Enviromental Control 等。係包括目前我國教育部所規定之課程之建築物理學與建築設備學二科。按此種劃分時,英美有者稱前者為Architectural Physics,而後者則稱Equipment for Building,或Building Services;而澳洲有者稱前者為Functional Efficiency of Building;日本則稱前者為建築計劃原論,或建築基本計劃,或建築環境學,或建築環境計劃學等。

建築物理學乃處理建築中所遭遇之熱、通風、換氣、光、聲音等之物理問題;而建築設備學者則以機電設備以輔助處理上述問題,同時藉物理學的基礎使設備產生較佳的效率。因之,前者可視作建築環境學之基礎,並研究藉自然的方法以達成環境的要求;而後者係藉人工的方法以達成環境的要求;勿論係自然的或人工的,均屬於建築環境學的範疇,統稱之可謂「建築環境學」。乃一新的學域,近十數年來始為建築學家們所注意所重視。各學家們按各自之領域繼續不斷地在探討研究與追索之中,近年來已有相當之進步,且在不斷地進展之中。

建築乃一以人類住居活動為目的之構造物,其設計其計劃不僅僅是要求一耐震的,防火的,或是耐久的構造,同時尚須顧及到人類對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保健上的,衛生上的等要求。換言之:建築在機能上不但有合乎吾人生活活動所要求之組織,在環境上也有合乎吾人快適感覺並可增高工作效率的氛圍。

在建築設計中,尤其是對近代的建築,物理計劃已佔有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缺少物理的考慮是無法獲得夠水準的建築設計的。

本書即處理各有關設計計劃之各種物理問題,以期獲得好的室內環境,快適的氛圍並夠水準的建築。所以對存在於自然中之建築物予以分析,對基本的需要予以探討,按自然的方法,並配合建築物本身之性質及要求,做合乎上述要素之分析與敘述。

本書可自物裡學的、衛生學的範圍大致分為三部,即第一部關係室內氣候者,如依通風換氣,隔熱等之方法以製作快適之室內氣候;第二部即與光學有關之日光照射,日光輻射,自然光之採集,人工光之應用;第三部則為與聲音有關之室內音響狀態之改善及噪音之隔斷等。

為便於讀者或執業建築師們之研究與應用,對前述各問題自基本的物理分析及定律開始,並根據數學的解析做廣範圍的敘述,同時對方法及演算亦予附列,俾使應用及解答更為明瞭。

本書最原始的形態是編者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擔任「建築物理學」之講授時所編寫的講義,經過了四年的使用及增訂刪改,始由講義變成了這本「建築應用物理學」。它不再是一本講義,更不是一本教科書;編者是在試圖建立一個「學的系統」。然而,它還不夠一本成熟的作品,祗是一個開端而已。總之,這是一門新的學域,尚待組織尚待建立。

這類書最好的寫法是將理論部份與應用部份分開,即前者稱為「建築物理學」後者稱為「環境計劃學」。物理學祇講理論與數理的解折,即為環境計劃的基礎,而環境計劃學是利用物理學上所得到的成果,配合到建築的設計上,不講解析,祇著重應用,使建築變成一個合乎人類快適生活要求的容器。

基於上述觀念,也許物理學是屬於研究工作,而環境計劃學是實際的技藝。換句話說,在職業的應用上是要了解物理學所將導致的問題,應用這些物迎的條件來完成建築的設計。而在研究方面是應根據數理的解析與實驗來建立環境要求的系統,方法與答案並發掘新的問題。

本書的編寫是將理論與應用容納在一起。所以本書在內容上勿論是理論或是應用都嫌草率簡漏,尤其是由編者一人的力量來照顧全範疇的學域更是不可能。況且時間又是倉促,當然其中錯誤,遺漏,都是在所難免的,編者迫切地希望海內有相同興趣的方家及教學同仁,隨時袷予更多的指正,如有機會再版,當好更正,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在中國沒有懷疑的,沒有疑慮的得以建立。國家幸甚!編者幸甚!

本書之得以完成不能不歸功於恩師胡兆煇教揆的鼓勵及指導,並他所提供的文獻與資料;另至友賀陳詞、方汝鎮、漢寶德諸教授並李嘉豐建築師,經常提供寶貴的建議,並關懷編寫工作。林森源、祁皖輝二位助教及楊振墩同學,在資料的整理上,插圖的繪製上以及版樣的校對上不辭辛勞的工作;編者對他們的熱忱與幫助與支持是沒齒難忘的。

最後也得感激內子薩本端女士,因為她能長時間的忍受著編者被本書編寫工作所佔據時的環境,尤其是她能全力的來支持家務,讓編者能安心這份工作。

編者 謹識於臺中市大度山
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內文選讀】

1 章自然環境

1.1 概說

建築設計中所遭遇的問題大部為研討方策以對應自然的各種現象,由是地球面上之大氣現象與氣象學所研究之問題與建築設計有密切之關係。

吾人所生活之地上之自然環境大致可分為二類。其一為氣候的環境,即寒暑風雨等自然現象;另一為地理的環境,即平野、高地、海岸等土地地理上之自然的位置。前者各地均同,後者則依土地之特殊狀況情形而各異。

氣候生成之直接原因乃由於大氣之溫度、濕度、風雨、氣壓、日照等各要素。氣候要素特別影響土地狀況之原因稱為氣候因子,如土地之緯度、高度、地形、海岸距離等即相當於前述地理條件。

氣象與氣候均為表示大氣變化之名詞,惟二者間之含義略有不同,前者係指每時每刻之物理狀態;而後者乃指某特定之時間內,如一日、一個月、一個年間比較長時間之氣象變化經綜合統計所求得之結果是也。 

 

目錄

1章 自然環境  1.1 概說  1.2 氣溫   1.2.1 氣溫之發生   1.2.2 氣溫之變化   1.2.3 平均氣溫   1.2.4 氣溫之測驗   1.2.5 氣溫與空氣密度  1.3 濕度   1.3.1 空氣中之水蒸氣   1.3.2 濕度   1.3.3 水蒸氣張力   1.3.4 含水蒸氣之空氣密度   1.3.5 濕度之測驗   1.3.6 濕度之變化  1.4 雨及雪   1.4.1 雨雪之成因   1.4.2 雨量•雪量   1.4.3 雨與建築   1.4.4 雪與建築  1.5 氣壓  1.6 風   1.6.1 風之成因   1.6.2 風速•風向   1.6.3 風壓   1.6.4 風與地物   1.6.5 風速之測驗  1.7 地溫   1.7.1 地溫之變化   1.7.2 土地之凍結  1.8 地震   1.8.1 地震之成因   1.8.2 地殼之變動   1.8.3 建築物之破壞   1.8.4 耐震構造   1.8.5 耐震度  1.9 氣候圖   1.9.1 溫濕圖   1.9.2 其他氣候圖  1.10 中國之氣候   1.10.1 氣候區之分類   1.10.2 中國氣候之分類 自然環境問題2章 室內氣候  2.1 概說  2.2 學說沿革  2.3 體溫與生理   2.3.1 體溫之發生與散失   2.3.2 體熱損失之調整  2.4 室內氣候之量測   2.4.1 氣溫與濕度   2.4.2 氣流   2.4.3 周圍幅射溫度   2.4.4 綜合環境  2.5 環境指標   2.5.1 溫度感覺之表示   2.5.2 有效溫度   2.5.3 等溫感覺   2.5.4 等感溫度   2.5.5 效果溫度   2.5.6 快適範圍  2.6 室內溫度   2.6.1 溫度之分佈   2.6.2 採暖時之溫度分佈   2.6.3 空氣調節時之溫度分佈   2.6.4 溫度之變動  2.7室內濕度   2.7.1 溫度之分佈   2.7.2 濕度之變動  2.8 室內氣候之調整    室內氣候問題3章 通風換氣  3.1 概說  3.2 空氣之性質   3.2.1 化學性質   3.2.2 物理性質   3.2.3 濕空氣  3.3 空氣之汙染   3.3.1 汙染原因   3.3.2 污染學說   3.3.3 呼吸氣與有害氣體   3.3.4 浮遊塵埃與細菌   3.3.5 臭氣   3.3.6 熱及水份之發散   3.3.7 污染容許限度   3.3.8 污染度之測驗  3.4 換氣準則   3.4.1 換氣方法   3.4.2 換氣量與次數   3.4.3 換氣通則   3.4.4 換氣量之測驗   3.4.5 二氧化碳與換氣量   3.4.6 室溫與換氣量   3.4.7 濕度與換氣量  3.5 換氣理論   3.5.1 重力換氣   3.5.2 風力換氣   3.5.3 風力與重力換氣   3.5.4 強制換氣   3.5.5 局部換氣  3.6 換氣路徑   3.6.1 實測與模型試驗   3.6.2 依風力之路徑   3.6.3 依重利之路徑   3.6.4 依合併力之路徑      通風換氣問題4章 傳熱  4.1 概說  4.2 穩定熱傳導   4.2.1 熱傳導之基本式   4.2.2 平面壁之熱傳導   4.2.3 圓管之熱傳導   4.2.4 壁體內任一點之溫度  4.3 對流熱傳遞   4.3.1 熱傳遞   4.3.2 對流熱傳遞   4.3.3 自由對流熱傳遞係數   4.3.4 強制對流熱傳遞係數  4.4 輻射熱傳遞   4.4.1 熱幅射   4.4.2 輻射基本理論   4.4.3 直接幅射熱量   4.4.4 二面間之輻射熱傳遞   4.4.5 輻射熱傳遞係數  4.5 熱傳透   4.5.1 熱傳透之基本式   4.5.2 平面壁之熱傳透   4.5.3 圓管之熱傳透   4.5.4 空氣層之傳熱   4.5.5 壁體內任一點之溫度  4.6 不穩定熱傳導   4.6.1 不穩定熱傳導之基本式   4.6.2 壁體之週期熱傳導   4.6.3 半無限固體之週期熱傳導   4.6.4 平面壁之週期熱傳導  4.7 室溫之變動   4.7.1 室溫變動與熱容量   4.7.2 室溫變動率   4.7.3 室溫變動率之應用  4.8 斷熱計劃   4.8.1 斷熱構造與熱傳透   4.8.2 空氣層之傳熱狀態   4.8.3 建築物之失熱與受熱   4.8.4 防寒保溫構造   4.8.5 防暑構造   4.8.6 冷藏構造      傳熱問題5章 濕氣  5.1 概說  5.2 濕與露之發生   5.2.1 空氣中之濕氣   5.2.2 表面結露與內部結露   5.2.3 夏季之結露   5.2.4 冬季之結露  5.3 濕氣之移動   5.3.1 空氣中之水蒸氣之移動   5.3.2 吸放濕   5.3.3 透濕   5.3.4 濕壓之分佈  5.4 防濕防露計劃   5.4.1 濕與露之防止   5.4.2 高濕度工場之防露      濕氣問題6章 日照  6.1 概說  6.2 天球   6.2.1 真運動   6.2.2 視運動   6.2.3 座標間之關係   6.2.4 時差  6.3 太陽之位置   6.3.1 對水平面之位置   6.3.2 對傾斜面之位置  6.4 太陽位置之圖解法   6.4.1 正投影圖   6.4.2 極射影圖   6.4.3 心射影圖   6.4.4 等距投影圖   6.4.5 麥揆特圖   6.4.6 模形圖法  6.5 日照與時數   6.5.1 可照時數   6.5.2 日照時數   6.5.3 日照時數之圖解法   6.5.4 室內受照面積   6.5.5 日照時數曲線•日照面積曲線  6.6 日影   6.6.1 垂直桿影長   6.6.2 桿影曲線   6.6.3 建築物之陰影  6.7 日照計劃   6.7.1 基本計劃   6.7.2 建築物之配置   6.7.3 街路方面與日照   6.7.4 窗與日照   6.7.5 日照調節   6.7.6 遮陽板之設計      日照問題7章 日射  7.1 概說  7.2 日射   7.2.1 太陽輻射   7.2.2 紫外線   7.2.3 赤外線   7.2.4 日射  7.3 直達日射   7.3.1 日射強   7.3.2 太陽常數與地球動徑   7.3.3 大氣之透射率   7.3.4 各地之日射熱量   7.3.5 日射之測驗  7.4 日射受熱量   7.4.1 水平面上之受熱量   7.4.2 垂直面上之受熱量   7.4.3 傾斜面上之受熱量   7.4.4 建築物之受熱量   7.4.5 日射量與日照率  7.5 熱線性質與效果   7.5.1 玻璃之熱線透射   7.5.2 建築物表面之熱線反射   7.5.3 建築物表面溫度   7.5.4 建築物之熱收受   7.5.5 熱效果之利用  7.6 日射計劃   7.6.1 窗周壁之遮蔽效果   7.6.2 遮陽板效果      日射問題8章 採光  8.1 概說  8.2 光照生理   8.2.1 眼之構造   8.2.2 Weber-Fechner定律   8.2.3 視能度   8.2.4 視力•視野   8.2.5 色覺與心理   8.2.6 炫光  8.3 光照物理   8.3.1 基本光照量   8.3.2 完全漫射面之性質   8.3.3 反射•透射•吸收   8.3.4 材料之光學的性質   8.3.5 光照量之測驗  8.4 一般光照理論   8.4.1 古典理論   8.4.2 點光源之直接照度   8.4.3 直線及線型光源之直接照度   8.4.4 面光源之直接照度   8.4.5 照明向量  8.5 直接照度之計算   8.5.1 矩形光源之直接照度   8.5.2 三角形光源之直接照度   8.5.3 圓形光源之直接照度   8.5.4 實用解法  8.6 反射照度之計算   8.6.1 互易定理   8.6.2 光通量函數   8.6.3 直接入射光通量之計算   8.6.4 相互反射之基本程式   8.6.5 立方體內面之相互反射照度   8.6.6 球內面之相互反射照度   8.6.7 圓筒內之相互反射照度   8.6.8 平行無限大平面板之相互反射照度   8.6.9 反射照度之實用解法  8.7 晝光光源   8.7.1 晝光   8.7.2 直射日光照度   8.7.3 全天空光照度   8.7.4 晝光率   8.7.5 投射率與晝光率之關係   8.7.6 窗面晝光  8.8 採光效率   8.8.1 有效率•損失率   8.8.2 維護率  8.9 採光計劃   8.9.1 最適晝光照度   8.9.2 晝光之分佈   8.9.3 均齊度   8.9.4 各種採光法   8.9.5 窗面積   8.9.6 晝光調節      採光問題9章 照明  9.1 概說  9.2 人工光源   9.2.1 光源之變遷   9.2.2 光源效率   9.2.3 電燈光源   9.2.4 光源之色  9.3 配光與光通量之計算   9.3.1 立體角•平面角   9.3.2 配光   9.3.3 光通量之計算I   9.3.4 光通量之計算II   9.3.5 幾何形光源之配光  9.4 直接照度之計算   9.4.1 點光源之照度   9.4.2 直線及線形光源之照度   9.4.3 球面狀光源之照度   9.4.4 平面光源之照度  9.5 照明計算   9.5.1 照明計算法   9.5.2 室內照明計算   9.5.3 道路照明計算   9.5.4 投光照明計算  9.6 照明計畫   9.6.1 基本事項   9.6.2 最適照度   9.6.3 照明方法   9.6.4 照明方式   9.6.5 建築式照明      照明問題10章 音響  10.1 概說  10.2 物理音響   10.2.1 波動   10.2.2 音波   10.2.3 平面行進波   10.2.4 波動方程式   10.2.5 音波之反透射•透射•散亂   10.2.6 音波之廻拆   10.2.7 音波之屈拆   10.2.8 定波•駐波  10.3 生理音響   10.3.1 音與聽覺   10.3.2 音響大小   10.3.3 音之遮蔽作用   10.3.4 語音   10.3.5 樂音   10.3.6 噪音  10.4 室內幾何音響   10.4.1 回聲•餘響   10.4.2 餘響理論   10.4.3 音場之分佈   10.4.4 清晰度•了解度   10.4.5 吸音係數  10.5 室內幾何音響設計   10.5.1 設計目標   10.5.2 最佳餘響時間   10.5.3 音響狀態   10.5.4 大室之設計   10.5.5 小室之設計   10.5.6 室之平面形象   10.5.7 室之斷面形象   10.5.8 室內表面裝修   10.5.9 室容積   10.5.10 音響缺欠之補救   10.5.11 室形象之判斷   10.5.12 設計例  10.6 室內波動音響   10.6.1 波動理論之功用   10.6.2 長方形室之固有振動  10.7 吸音   10.7.1 吸音係數•吸音力   10.7.2 吸音材料與構造   10.7.3 多孔性材料   10.7.4 板振動•膜振動材料   10.7.5 共鳴吸音器   10.7.6 成品吸音材料   10.7.7 吸音體   10.7.8 吸音係數之測驗  10.8 隔音   10.8.1 噪音   10.8.2 噪音響度•響度級   10.8.3 噪音級之測驗   10.8.4 噪音之傅播   10.8.5 隔音量   10.8.6 透音   10.8.7 固體壁之隔音   10.8.8 窗之隔音   10.8.9 吸音材料之防音   10.8.10 振動之傳播   10.8.11 振動容許限度   10.8.12 防振材料  10.9 防音計劃   10.9.1 防音方法與設計   10.9.2 防音構造   10.9.3 絕緣構造  10.10 電器音響   10.10.1 麥克風   10.10.2 擴音機   10.10.3 擴音裝置   10.10.4 擴音機之配置   10.10.5 立體音感之再生       音響問頭參考文獻  I 術語名詞  II 綜合性文献  III 各章有關文献 度量衡  1. 長度  2. 面積  3. 容積  4. 重量  5. 速度  6. 壓力  7. 密度  8. 動力  9. 功•能量•熱量  10. 比熟•發熱量•傳熱量  11. 光量  12. 其他單位  13. 溫度

詳細規格

書籍資訊
原文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精裝
形式
出版年代80年代
外型尺寸約B5尺寸